Customize Consent Preferences

We use cookies to help you navigate efficiently and perform certain functions. You will find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all cookies under each consent category below.

The cookies that are categorized as "Necessary" are stored on your browser as they are essential for enabling the basic functionalities of the site. ... 

Always Active

Necessary cookies are required to enable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is site, such as providing secure log-in or adjusting your consent preferences. These cookies do not store any personally identifiable data.

No cookies to display.

Functional cookies help perform certain functionalities like sharing the content of the website on social media platforms, collecting feedback, and other third-party features.

No cookies to display.

Analytical cookies are used to understand how visitors interact with the website. These cookies help provide information on metrics such as the number of visitors, bounce rate, traffic source, etc.

No cookies to display.

Performance cookies are used to understand and analyze the key performance indexes of the website which helps in delivering a better user experience for the visitors.

No cookies to display.

Advertisement cookies are used to provide visitors with customized advertisements based on the pages you visited previously and to analyz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d campaigns.

No cookies to display.

零碳驅動的數位轉型與新機會

ESG 話題不斷成為焦點, 三個領域則屬 E: Environment (零碳排) 最受關注。或許有些人對碳排造成地球暖化還有存疑,不過全球投資人的錢並未非如此,在過去幾年有些投資機構受到投資人的壓力,已承諾不投資 ESG 分數不合格的公司,一般個人投資人以中生代 (千禧世代Millennials) 對這個訴求最爲積極。去年的第 26 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 (COP26) 凝聚了超過 40 個國家的共識,全球 450 多家,資產總額高達 130 兆美元的金融及投資機構成立格拉斯哥淨零金融聯盟 (Glasgow Financial Alliance for Net Zero,GFANZ),承諾以投資加速經濟去碳化。所以 ESG 表現不佳的企業越來越難獲得資金。事實上,已經有20% 的S&P 大企業將公司的 ESG 分數與 CEO 的薪獎掛勾。

零碳是新遊戲規則,但它是新危機,也是新機會。碳信用點數 (Carbon Credit) 已經是一個新貨幣,Tesla 的最大收入不是賣電動車,而是碳補償交易。製造業是台灣優勢,但沒跟上零碳轉型會有危機,國際上已經在講工業 5.0 由德國與日本所趨動的新運動。簡單來說,是在工業 4.0 之上再加 ESG,從以智能與自動化為中心,轉而以【科技服務人與地球】。在 COP26 中,國際財務報導準則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 Foundation,IFRS) 宣布:新的國際可持續發展標準委員會 (ISSB),會建立可持續發展披露標準的全球基準,市場將要求公司遵守該標準。所以現在講智能製造已經不夠,零碳挑戰將在疫情後成為另一轉型驅動力。

數位轉型為組織所墊定的數位化、數位流程、數據文化、自動化、智能化,仍是支撐敏捷零碳轉型的基礎。零碳轉型必需先從量測與收集數據開始,沒有數據與指標,就像瞎子走路。而國際上認為,由 CFO 來主導這個數據管理與報告,最為適合。CEO 必需在價值與策略上作決定,以客戶為中心的原則不變。組織設計與工作流程可能需要調整,盡量運用科技提高所有環節的自動化 (例:數據收集與報告)。ESG 指標必需要能嵌入工作流程中,支援員工與主管決策,才能作到永續優化。另外,邊緣智能技術能自動化支援零碳優化的邏輯,而區塊鏈智能合約則能讓跨組織界限的邏輯自動化。科技賦能的效率優化,改變工作模式,對那些非高科技的傳統產業特別重要,例如建築業採用 BIM 與模組化在地製造可提升效率,降低碳排。

這還只是內部管理,零碳還必需向供應鏈上游管理,需要分析材料、零組件、能源等等,例如施耐德協助其前 1000 大供應商,要在2025 年前將碳排降低一半。根據 CDP Worldwide 的數據,供應鏈排放量通常是企業本身營運排放量的 11 倍以上。

每個挑戰都是機會,稱為 ClimateTech 或 CleanTech,對於降低碳排有效益的科技或方案,全世界已經投入驚人的資金在這些創新研發上。創投資金投入歷年累積,以交通科技與移動解決方案超過一半最重要,正巧美國的大基建計劃,也有大約一半資源會投入到交通建設,包括智慧交通/電動車與充電基礎建設等。另外,能源轉型、食物與農業科技也相對吸引較多資金。在 2022 年間,碳捕捉儲存利用以及氫能技術有急起直追的現象,兩者因為與石油產業特性相近,特別獲得努力轉型中的石油產業 (包括德州與中東) 的關注。

另外一個觀點,由安達集團 (CHUBB) 贊助,每年在接近 100 個國家的範圍,經過嚴格評選過程與整合 86 位專家意見,在超過 10000 件提名的公司中,選出對潔淨地球環境可能造成最大貢獻的企業前 100 名。這 100 家公司的分類與吸引資金投入,則以能源轉型類最為巨大,超過一半,它當然包括相關基礎建設。其它重要類別仍是交通與物流、食物與農業科技,另外還有資源與環境管理含概:碳排監管、碳資產與交易、碳補捉與儲存技術、水資源與空氣品質管理、循環經濟等等,以及材料的創新。

這些影響最大的前 100 公司獲得的投資金額與家數,北美區域仍是遙遙領先 (圖三),家數超過 60%,而投資額則超過 3/4。

台灣公司可以直接與國際相關頂尖公司合作,對減碳要求快速做出反應。大多數硬科技創新可能都是在十幾年的科學研究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我們不可能閉門重新造車。台灣在這個全球大轉型的機會仍是值得期待,例如電動車供應鏈、綠電供應鏈 (含氫能源),與綠色製造 這個可能結合美國的自動化智能化軟體科技 (美國在軟體定義與自動優化 Everything 方面還是遙遙領先),但台灣有硬體製造之優勢,減碳不可能只靠軟體做到。

然台灣需要密切跟隨國際政策發展及時應變,例如:參與電池供應鍊是電動車最大的機會之一,但歐盟的 Circular Economy Action Plan 確保所有產品都符合可持續 (Sustainability) 要求 規定從 2024 年 7 月 1 日起,只有已建立碳足跡聲明的可充電工業和電動汽車電池 (EVB) 才能進歐盟市場。評估還包括記錄電池生命週期歷程數據的不可篡改 Battery Passport 以支持循環再使用以及其它降低環境負擔的目的。國際情報同步與合作很重要。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