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
創新來自不同的角落和組織,並需要在橫跨各個市場區隔中成長,這是為創新事業在生命週期中不斷增長架起橋樑。另外,以台灣作爲進入亞洲市場的加速器,以及軟硬整合應用的驗證場域,北美和亞洲可以進行雙向合作。通常,公司通過與市場的早期採用者合作來建立驗證產品,為追求成長,需要以可擴展 (Scalable) 的模式進入新的市場,需要新的策略定位 (Go-To-Market, GTM), 產品與市場契合所在 (Product-Market Fit, PMF),甚至新的商業模式,首先,需要建立新的團隊/合作夥伴,融入新生態。這過程需要鏈接對的人。這就是我們所要解決的問題。
台灣公司進入美國市場,第一要充分做好功課,對美國市場生態、價值鏈、資源、競爭地圖搞得非常清楚,誰有動機跟你合作,還有法規、市場環境、行為常態、資金策略等等。在台灣的商業模式與市場定位,在美國可能完全不能用。如果自己沒有能力做好市場分析,就花錢請顧問做,每個 case 都像是一個偵探案,要去收集很多資料與訪談生態網絡裡的人,別把台灣模式套用到新市場,You dont’ know what you dont’ know.
你需要許多的人脈。你需要能夠賣進你目標市場的老將,願意教你怎麼做,介紹你給關鍵客戶,在哪之前他要先對你的技術與團隊買單。投資人評估投資案,希望看到新創至少有個堅強的團隊與 advisory board,最好已經有結盟夥伴,技術已經整合進客戶的系統或生態系統。客戶要看到你有能力把新技術的整體經濟算得很清楚,我們稱為 Techno-Economic Analysis,能設計一個 Pilot 的完整規劃。這些你都需要人脈與協助,也是我們要幫忙的地方,建立需要的人脈、advisory board、合作夥伴,告訴你資源在哪裡,募資前要做好甚麼準備。我們自己會與結盟的創投一起投資,但基於對出資人 (LP) 的責任,必須要公司準備到位才能投資,所謂 Investment Ready。
為募資做好準備,包括連接策略合作夥伴與投資人 — 根據產業研究,確認合適的投資人與合作夥伴,與適配的生態夥伴會面,以建立合作關係或合資企業 (JV); 為建立重要的關係和能力,匹配關鍵高階主管或董事會成員; 在溝通技巧上做輔導 — 改善英文用詞,安排對我們的 Mentors 演練,針對性訓練簡報技巧; 建議適當的投資條款,等。
延伸閱讀:
諮詢委員會(Advisory Board):
Michael Kao, 高繼祖, 台灣工研新創協會 理事長 (Chairman, Taiwan ITRI New Venture Association, TINVA), ITEQ Corporation 共同創辦人
Sebastian Liau, 廖錫卿,經濟部台美產業合作推動辦公室(TUSA)共同創辦人,前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總監
Casey Yeh, 葉啟信,成大醫院智慧醫療永續經營中心技術長 & 臨床創新諮詢委員會秘書
Edison Chen, 陳孝昌, 台灣新東向大聯盟 TeaLa CEO, 台灣奈微光科技及多家新創公司共同創辦人, 多家法人機關顧問, 前 IBM 大中華創新解決方案部門總經理
適合對象:
- 具有經過驗證的產品/技術,有客戶,有營收;
- 公司對於推展國際市場合作(或開發國外需求之產品/服務/市場)有專責負責人;
- 不限新創,不需在國外有實體辦公室與員工,可以與國內策略伙伴一起行動;
- 優先:氣候科技 | AI 基礎建設與智慧應用 | 半導體。
Jessie’s Keynote Speech for TINVA Startup Conference —
Jessie’s Thought on Connecting Taiwan and Texas for TINVA Member Conference —